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石墨烯产业化还有“大河”挡路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13  浏览次数:115
核心提示:目前,实验室层面的石墨烯基础研究在通向产业化的路上,似乎被一条大河挡住了。昨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
 “目前,实验室层面的石墨烯基础研究在通向产业化的路上,似乎被一条‘大河’挡住了。”昨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田中群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说。

  两会伊始,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济南圣泉集团董事长唐一林的一份建议将明星材料石墨烯推到闪光灯前。他在建议中说,当前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声势浩大,从事石墨烯材料研制生产的企业机构日渐增多,一些地区已出现布局雷同、重复建设等现象,石墨烯粉体和浆料甚至呈现产能过剩隐患。然而,消息人士告诉记者,2016年我国石墨烯产值仅为约30亿元,是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

  “归根到底,石墨烯目前只是‘产品’而非‘商品’。”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没有下游市场,生产出来的石墨烯卖给谁呢?”

  “目前石墨烯生产企业不少,但熟悉下游应用的不多。”唐一林认为,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石墨烯产品找不到彰显性能的载体和市场,石墨烯生产企业很难独自构建石墨烯产业链,产业创新拉动效果不够显著。

  在田中群看来,石墨烯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他指出,石墨烯并非外界想象中可随便使用的“万金油”,要在不同材料和用途中发挥石墨烯的优异性能,离不开基础研究与产业研发的联手。他坦言,当前对石墨烯产业的宣传有些过热,一些阶段性成果被夸大。

  “当前更需推动的是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创新队伍实实在在的结合。科研成果得真正融入企业运转的流水线。一方面,企业能在第一时间获悉基础研究取得的新突破;另一方面,企业的市场需求也能及时回馈到上游的基础研究。”田中群认为,将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关联的“接力棒”传递起来并不简单。

  为此,他建议,要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研究,针对目标产品,对石墨烯原料进行改良优化。在此基础上,瞄准“河对岸”的高新产业群,选择优势企业联手打造优势产品,通过协同创新形成竞争优势后,全力占领有关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记者了解到,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不久前刚与厦大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开拓石墨烯材料在LED和RFID领域的应用新方向,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政府在石墨烯产业发展过程中起怎样的作用呢?唐一林表示,政府要帮助协调上下游产业衔接,构建完善产业链,建立产业发展联盟,组织实施“+石墨烯”行动,以实现终极应用为“龙头”,形成产业发展“一条龙”,本着互利共赢、风险共担,通过技术、业态和模式协同创新,加快石墨烯应用开发。同时,搭建旨在提供第三方服务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石墨烯产品性能检测评价平台,帮助解决单个企业一时难以解决的行业发展共性问题,推动石墨烯早日实现由“产品”向“商品”的飞跃。

  田中群认为,政府可选择若干有望形成高新产业集群的科技成果重点扶持,同时致力于高端人才的引进、科研成果的整合以及行业情报信息的搜集,将“过河”的“小分队”整合为“大部队”。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石墨烯产业化还有“大河”挡路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dtmuban",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您在本栏的历史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