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东方碳谷”的崛起密码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14  浏览次数:500
核心提示:常州的石墨烯原材料制备企业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被业界公认为全国石墨烯原材料制备高地坐落在西太湖畔的常州石墨烯科技产业园,

常州的石墨烯原材料制备企业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被业界公认为全国石墨烯原材料制备高地

坐落在西太湖畔的常州石墨烯科技产业园,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石墨烯这一新兴产业已成为常州市的地标名片,“东方碳谷”在这里悄然崛起。

石墨烯被誉为“黑金”、“新材料之王”,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导电性最好的纳米材料,科学家预言其将“改变21世纪”。早在2013年,石墨烯产业就被联合国认定为人类未来两大领军产业之一。近年来,各国积极布局石墨烯产业,2015年,我国即发布了首个国家层面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石墨烯正成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战略布局重点。

中国石墨烯看江苏,江苏石墨烯看常州。自2011年启动发展以来,常州市石墨烯产业集聚成势,先发优势明显,产业基础扎实,成为我国石墨烯产业版图上不可忽略的重点城市。

全球首条年产3万平方米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生产线、全球首条年产100吨石墨烯粉体生产线、全球首创工业级CVD法制备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全球首款石墨烯重防腐涂料、全球首条单层石墨烯吨级生产线、全球首款石墨烯蛋白质分离剂、全球首款应用石墨烯应变原理的3D触控解决方案……五年逐梦,在领跑石墨烯发展的道路上,常州石墨烯产业创造了10项“全球第一”,已然跻身国际前沿。

常州石墨烯领跑全国

“全球起步最早,产业链布局最全,最受资本青睐,影响最大。”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张铭用了四个“最”向记者勾勒出常州石墨烯产业发展的全貌。

在石墨烯发现者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第二年,即2011年,常州就在全国率先开启了石墨烯产业化之路。这一年,常州市、武进区两级政府出资5000万元,成立了全球第一家专业从事石墨烯研发和产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已拥有实验室13个、省级分析测试中心1个、外籍院士工作站1个,并成为国家石墨烯标准化推进工作组的“通用基础专业组组长单位”。

在研究院设立的同一时间,常州石墨烯科技产业园启动建设,园区位于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内,总投资20亿元,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80亩,打造集“研究院—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于一体的石墨烯创新创业专门载体。

依托石墨烯科技产业园,常州吸引了一大批石墨烯企业入驻。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常州二维碳素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一批进入产业园的石墨烯企业,分别主攻石墨烯粉体和薄膜的制备。正是在这里,石墨烯两大基础性原料——粉体和薄膜的规模化制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3年两家公司分别建成投产全球首条年产100吨石墨烯粉体生产线和全球首条年产3万平米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生产线。如今,常州的石墨烯原材料制备企业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被业界公认为全国石墨烯原材料制备高地。

截至今年5月底,石墨烯科技产业园累计已引进石墨烯企业102家,企业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形成了涵盖石墨烯设备研发、原料制备与应用研究、产品生产、下游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常州石墨烯产业高地初具规模。

2014年,第六元素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国内石墨烯行业首家新三板挂牌企业。随后不久,二维碳素也于2015年挂牌新三板。今年3月,碳元科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常州第一家本土培育的石墨烯主板上市企业。新纶科技、中超电缆、烯碳新材等3家上市公司也被陆续引进,资本的持续注入与撬动,为常州石墨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石墨烯产业发展过程中,常州非常重视国际一流人才和优秀团队的引进。”张铭说,2011年常州市启动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先后引进30多个石墨烯领域的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来到常州。二维碳素总裁金虎、第六元素董事长瞿研、国成新材董事长董国材等人,都是常州市从欧美引进的石墨烯领军人才。

专业化的服务平台,充满激情的创业企业,开辟出了一条石墨烯产业化道路。在常州石墨烯科技产业园,记者看到了石墨烯电容触屏手机、石墨烯发热热地板、石墨烯智能发热服、石墨烯复合屏蔽浆料、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等一系列创新产品。据了解,2014年以来,常州重点瞄准石墨烯下游应用领域,石墨烯新材料已在触摸屏、传感器、加热散热、健康医疗、复合材料、储能等下游应用领域率先完成布局。

2016年,常州石墨烯相关产业产值已达20亿元。“随着企业逐渐找到自己的市场化方向,常州石墨烯市场化道路将会越走越宽。”张铭说。

“东方碳谷”乘势崛起

“常州选择石墨烯产业绝非偶然。”江南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张朝晖说,常州市在实施“龙城英才”计划过程中,与多个石墨烯研发团队曾有过深入接触,石墨烯由此进入常州的发展视野。与此同时,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刚从美国考察归来的冯冠平教授,向来访的常州市主要领导重点推荐了石墨烯产业。常州市委市政府结合冯冠平院士的建议,开展了多轮分析论证,最终决定在全国率先布局,全力招引全球石墨烯优质创新创业项目集中在常州落地。

在发展初期,面对石墨烯这一新兴产业,既没有现成的专业人才,也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该不该发展、怎样发展,对于常州这样一个三线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惟有在大部分人还看不清前景的时候超前布局,日后才可能在全球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常州在看准大方向之后,果断抉择,并一直坚持了下去。”张朝晖说,持之以恒的发展定力与努力,让常州“东方碳谷”的品牌越叫越响。

石墨烯作为新兴产业,风险与机遇并存,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关键。经常州市政府、创业团队、投资方等深入研讨,最终找到了“搭建平台,引进团队,孵化企业,培育产业”的培育路径,即由政府建立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帮助初创企业挑担子。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就是常州培植石墨烯产业的关键载体。对于石墨烯初创企业而言,江南石墨烯研究院集实验、孵化、投融资平台为一体,专门为常州石墨烯企业解决共性服务问题。从研发到小试阶段,研究院提供创新实验室;小试到中试阶段,研究院提供高标准生产线;成果推广阶段,研究院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协同企业铺市场。地方政府借助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实现平台搭建功能,为石墨烯企业提供一条龙的专业化服务。

新材料企业属重资产企业,在车间、设备上需大量投入,江南石墨烯研究院采取与创业企业共建实验室的合作模式,由研究院提供厂房、设备,企业只需专注于研发与市场。“常州按照我们的需求,由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提供厂房和实验室,极大减轻了我们的包袱,这一安排让我们的研发与市场开发至少提速了一倍。”二维碳素总裁金虎说。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区别于一般的孵化器,拥有数十个实验室;它也区别于传统的科研院所,产业化是其最核心的使命。研究院同时作为出资人,让更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研究院还可提供能满足多元需求的基础测试平台,为石墨烯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张朝晖说。

依托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和石墨烯科技产业园,常州不断优化产业生态。为留住大量石墨烯专业人才,常州市高标准建设了创客公寓,为石墨烯行业的硕士、博士提供购房补贴。科技型企业虽知识密集,但可抵押的资产少,“融资难”是其面临的共性问题。常州市还建立了总规模超过20亿元的资金池,设立科技金融超市,构建了科技助保贷体系。第六元素在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担保下,今年上半年获得了近1000万元的科技贷,帮助企业解了增资扩产的燃眉之急。

记者走访了常州多家石墨烯企业,他们一致表示,选择来常州落户的主因是,这里很懂科技型企业的需求,尊重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规律,既有培育企业的耐心,也不过分投入。

“常州政府在产业培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石墨烯企业间直接对接,往往出于保护核心技术的考虑,初始信任度并不高,而政府搭建平台为企业牵线,可以提升双方的信任度,让同业合作变得更加高效。”常州市碳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诚说。在调研过程中,多家企业均对当地政府针对科技型企业的服务支撑表示充分肯定。

如今,常州石墨烯产业、资源集中度越来越高,成为吸引石墨烯企业集中落户的又一诱因。

常州墨之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吉成胜说:“常州石墨烯起步早,研发人员众多。常州各类石墨烯活动、会议频繁,在这里可高效把握产业最新趋势,石墨烯科技产业园也集聚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企业间的交流对接方便快捷,高效配置了产业资源,节约了企业时间成本。”

“政府在推进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既要伸得出手,也要收得住手。”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张昱说。

常州市在扶持一批石墨烯企业初步实现成长后,并不盲目增加投入,而是逐步让位于专业投融资基金。二维碳素成立时,获得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300万元股权融资,占股比约25%,随着企业的成长,风投资本持续注入,目前政府基金的股权占比已低于10%。

“在确定方向之后,选择好的种子(创业团队),给予丰沃的土壤(优质产业环境),加上园丁的培育(政府扶持),就是石墨烯产业在常州集聚成势的秘诀。”张铭说。

瞄准应用市场精准发力

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强力推动。常州石墨烯发展以应用市场为导向,企业以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发为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常州石墨烯产业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的一大因素。

目前,常州集聚了一批脚踏实地、敢于探索的石墨烯创新企业。第六元素现有研发人员57人,占员工总数三成,其中博士9人,硕士26人,每年研发投入约2000万,去年一年就完成了4款石墨烯粉体新品的研发。二维碳素现有研发人员50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20人,10%有海外工作经历,二维碳素已申请专利近200项,制定企业标准三项,近年来相继发布世界首款石墨烯压力触控传感器和超柔超薄的石墨烯高导电复合膜,在业界引发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新材料,石墨烯应用周期长,产业链的打通并非一蹴而就。石墨烯与现有其他材料的加工工艺不同,传统材料加工生产线不能满足石墨烯材料的加工需求,要求全产业链工艺设备的协同更新,这不是一家企业所能完成的。就现阶段而言,下游企业投建与石墨烯材料相匹配的新生产线动力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常州石墨烯企业尝试打通上下游应用领域,探索出了各自不同的路径。

第六元素与下游客户紧密合作,先后战略投资下游8家应用企业,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定制产品,根据产品自主研发设计原料生产线,与客户共同推广应用产品。二维碳素选择做长产业链,独立投建应用产品生产线,把石墨烯原材料加工成应用产品推向市场。常州恒利宝纳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则是与其他企业合作成立产业联盟,依靠产业联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应用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未来,常州将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从高精尖产品和市场化应用两头发力,持续壮大石墨烯产业规模。预计到2020年底,常州将努力集聚石墨烯相关企业300家以上,实现石墨烯相关上市企业10家以上,石墨烯相关产业产值300亿元以上。同时,常州市还将以石墨烯小镇作为产业园的2.0版本,打造集创业、居住、街区等功能的创新综合体,持续做优产业生态,让常州成为石墨烯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五大产业瓶颈亟待破解

记者调研发现,石墨烯产业尚在起步期,各类企业良莠不齐,存在诸多行业乱象与发展瓶颈。

一是石墨烯行业标准缺失。各石墨烯研究单位和企业在石墨烯的定义、性能、制备方法、检测表征方法等行业技术核心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市场上石墨烯产品鱼龙混杂,部分企业偷换概念一味炒作,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石墨烯行业健康发展亟须标准指导和引领。据了解,二维碳素正在起草厂标,并努力将之推广为行业标准,力求通过该标准辨别石墨烯产品。

二是资本市场过度透支石墨烯概念。石墨烯标准不成熟、概念不清晰,为资本的过度炒作大开方便之门。在投资者尚未弄清石墨烯、石墨和石墨粉体的差异时,市场就开始过度追捧石墨烯概念。有的企业把石墨烯神话化,把它说成万能材料,有的企业把石墨当作石墨烯来卖。资本的过度炒作势必透支整个行业的未来。“石墨烯行业还没到可利用资本过度炒作的阶段,企业家首先应踏踏实实做实业,摒弃浮躁,持续研发和打磨产品,开拓应用市场。”金虎说,希望行业加强自律,做好管理和监督,齐心协力做真石墨烯。

三是石墨烯基础研究仍待加强。国成新材CEO张泳说,石墨烯的商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国石墨烯研发制备和生产装备仍很粗糙,应将更多精力花在内功上,做优做精石墨烯材料,进而形成低成本、优性能的石墨烯应用产品。

四是现有环评标准“一刀切”。石墨烯作为战略意义巨大的新兴产业,目前尚未形成专门的环评标准。相关政府部门在监管时,常常“一刀切”地套用相近行业的环评标准。

“我们企业废气排放的比家里炒菜油烟还要少,却要建26米高的减排烟囱。”常州恒利宝副总经理黄荣庆告诉记者,其企业所参照的环评标准,是塑料改性行业几十条生产线一年上百万吨产量的企业。富烯科技职工监事何文华也提出,他们的企业套用的是石墨行业环评标准,石墨可燃,而石墨烯不可燃,为通过环评、顺利投产,企业不得不多投入十万元的资金,购买根本就用不到的消防设备。

多家石墨烯企业负责人呼吁,我国应进一步细化石墨烯环评分类,尽快制定与石墨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环评标准。同时,针对石墨烯行业设立“先照后证”的试点,在等待许可期间,允许企业先行开展生产筹备工作。

五是知识产权保护申报流程冗长。很多企业负责人表示,专利从申请到拿到授权通常需2年的时间,一旦申请专利,就要公开关键技术路径,在等待授权的过程中,技术成果就面临被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直接复制的风险。然而,企业不申请专利又得不到保护,不少企业呼吁国家能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申报流程,尤其要加快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申报效率。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东方碳谷”的崛起密码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dtmuban",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您在本栏的历史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