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石墨烯财经 » 正文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A3尺寸石墨烯薄膜实现量产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07  浏览次数:143
核心提示:位于中关村科学城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下称“BGI”),自揭牌启动运营以来,作为产业化进程的基石与支柱——研发与生产,一直稳步前行。以标号石墨烯材料为代表的研发团队和以量产为目标的材料制造部成为这一阶段的中心和重心。
  位于中关村科学城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下称“BGI”),自揭牌启动运营以来,作为产业化进程的基石与支柱——研发与生产,一直稳步前行。以标号石墨烯材料为代表的研发团队和以量产为目标的材料制造部成为这一阶段的中心和重心,高翾和孙禄钊作为两个部门的负责人和带头人,立足产业,带领团队为BGI核心材料的研发到量产实现接力传递,为石墨烯产业全新赋能。
 
  强强联合跨过“死亡谷”
 
  提到产业化,首先要解决量产的问题。从小的实验装备到大的量产装备,从实验室研发到生产线量产,看似简单的转换过程,却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有着“死亡之谷”的称号。
 
  当时,孙禄钊与队友就发展高品质石墨烯薄膜批量制备方法,思考可批量放大性,对材料结构调控是否对产品的性质有所提升等一些列的问题进行集中的探讨、攻关。石墨烯成核、生长和拼接等扎实的基础的科研培训为这支队伍在批量制备攻关过程中扫除了一定的障碍,但真正做高品质石墨烯批量制备问题还很多,装备的研制尤为重要。
 
  2019年底,石墨烯薄膜生产示范中心正式启动,一台台中试设备顺利进入超净间,开始调试、试生产。“设计量产设备、将实验室的工艺带到产线,实现材料的稳定制备”是有着量产经验的高翾的目标和追求,从研发队伍手上接过接力棒开始下一步规模化制备模式,“死亡之谷”的跨越并没有因为接力棒的交接而变得容易和缩短,进入超净间的各种设备从一个个笨手笨脚的“铁艺”到能生产薄如蝉翼的石墨烯薄膜装备这似乎才只是个开始,每一台装备都像个颇有性格的“孩子”,对环境、湿度、基础材料等都有极其苛刻的要求,稍有疏忽,等待的结果只有三个字“不合格”。
 
  此时的高翾和示范中心的团队开启360度监管与运营,并不断在研发与检测间穿梭,实时检测每一个出来的产品的性能与良率,同时保证优质产品能够实现完美的复制,为此高翾与示范中心的队友制定了每天24小时三班倒的生产制度,一方面可以掌握产品持续稳定生产规律,另一方面可以实时检测各种可能的不稳定因素对生产造成的影响。在不记得熬了多少个日夜后,他们终于将材料从百炼钢化成了绕指柔,一张张检测设备下平整漂亮的石墨烯薄膜成了完美的答卷。
 
  最终,由孙禄钊负责的A3尺寸石墨烯薄膜研发经过与高翾量产团队的集中联合攻关,实现了A3薄膜从实验室向标准化生产线的重要迈进,也成为研究院材料产业化路上重要的里程碑。
 
  做石墨烯产业开拓者
 
  2020年底,研究院有限公司启动运营,薄膜生产事业部更名为材料制造部,材料与制造两个词完美地诠释了BGI在2021年的目标与方向,也标志着经过十几年技术积累的石墨烯薄膜材料将全面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与认证。市场是检验产品质量的最终关卡,接下来,高翾和孙禄钊带领的团队将肩负更加沉重的担子。
 
  融通资源、集聚匠才、创新机制、引领未来。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BGI人才队伍规模已达260人,现拥有3个核心研究部以及石墨烯装备研发中心、热管理技术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石墨烯薄膜生产示范中心,还拥有近10个企业研发代工中心、4个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和3个特种领域联合实验室。
 
  “发展石墨烯新材料产业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不屈不挠的坚持和敢为人先的气魄。BGI人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做石墨烯产业的铺路石和开拓者。”悬挂在BGI展厅中间的这段话激励着每一个BGI人,坚守初心,时刻准备接力,赋能自己,成为石墨烯产业赛道上的下一个接力者。(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A3尺寸石墨烯薄膜实现量产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dtmuban",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您在本栏的历史浏览